异动
关注
社群
搜公告
产业库
时间轴
公社AI
通知
全部已读
暂无数据
私信
暂无数据
登录注册
我的主页
退出
简单聊聊“天感地算”之太空算力
潮汐猎手
2025-06-09 00:33:01 山西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中国卫星
S
软通动力
S
中科星图
S
超捷股份
工分
1.5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7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清空
确定
清空
确定
导入文档
同时转发
发布
评论(8)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瘸腿d公鸡 JK
只看TA
06-09 07:25 河南
太空散热解决了,但是我没查出来资料,这对航天是利好,对传统算力就是利空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5-06-09 16:56:08更新
查看4条回复
小黑与饭
只看TA
06-09 01:14 湖南
基本常识,太空里无法有效散热,你把算力搬上太空怎么散热?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5-06-09 07:11:56更新
查看1条回复
无名小韭65280422
只看TA
06-10 08:47 河北
尽管太空数据中心的设想具备一定理论优势,但从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及实际应用角度分析,仍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以下是对上述观点的驳斥:
- 能源革命方面
- 电力供应:虽然太空太阳能强度理论上高于地面,且无昼夜交替限制,但目前太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面临巨大技术挑战。太空太阳能电站需在轨道上构建大规模太阳能电池阵列、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等,当前技术无法实现高效稳定的能量收集、转换与向地球传输,且系统规模庞大,组装、部署难度极大。同时,太空环境复杂,高能粒子、微陨石等可能对太阳能电池板造成不可逆损伤,大幅降低发电效率和设备寿命,增加维护成本与技术风险,难以保证稳定供电。
- 散热效能:太空虽接近绝对零度,但热传递方式主要为热辐射,效率远低于地面的对流和传导。在太空环境下,设备热量需以红外辐射形式散发,若要达到理想散热效果,需增加设备辐射表面积或提升表面发射率,这对设备设计和材料提出极高要求。此外,太空设备需包裹多层隔热材料抵御极端温差,反而阻碍热量散发,实际散热效果难以达到“节省90%散热能耗” ,还可能因散热不畅导致设备过热损坏。
- 数据处理范式重构方面
- 数据处理能力:太空算力虽能减少数据传输时间,但太空环境对计算设备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太空的极端温度、辐射环境会干扰电子元件正常工作,降低计算精度和速度,甚至导致设备故障。同时,太空数据中心的计算设备规模和性能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难以与地面大型数据中心相比,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将遥感数据分析从小时级压缩至秒级”的目标。
- 数据传输:传统卫星仅传回少量原始数据,不仅是因为地面算力不足,还受数据传输带宽限制。即使在太空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后的关键数据仍需传回地面,而太空与地球间的数据传输面临距离远、信号衰减强、传输速率低等问题。此外,太空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搭建和维护难度极大,难以满足实时、高速的数据传输需求,无法保证数据利用率提升至99% 。
- 综合成本与可行性
- 太空数据中心建设需多次火箭发射,将设备和物资送入太空,单次发射成本高昂,后续设备维护、升级也需频繁太空任务,成本难以控制。相比之下,贵州、内蒙等地利用自然条件建设的数据中心,成本优势明显且便于维护管理。
- 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涉及多领域尖端技术,如太空工程、电子信息、能源技术等,当前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诸多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稳定的太空数据中心运营。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潮汐猎手
只看TA
06-09 16:58 山西
昨天这篇文章刚说了太阳能比其他都好,紧接着看到musk也提了太阳能是未来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潮汐猎手
只看TA
06-09 06:18 山西
质疑我可以,不过这是中美都正在做的事情,不是想象的哦。
我查了下回复您,全文如下:
关于“太空无法有效散热”的质疑,这一观点存在认知误区。结合技术原理与最新进展,分析如下:
---
一、太空散热的核心原理:热辐射主导
1. 真空环境特性
太空虽无空气对流散热条件,但热辐射效率极高。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热辐射功率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卫星表面通过特殊涂层(如高发射率黑漆、金箔)可将90%以上热量以红外辐射形式散发。
2. 主动散热技术突破
- 日本OKI公司创新PCB设计:采用凸字型铜片结构,增加发热元件接触面积,热传导效率较传统设计提升55倍,已应用于太空设备。
- 干板墙+液体导热方案:通过封闭液体循环与真空隔离的导热管,将热量传递至卫星表面辐射板(参考游戏《缺氧》玩家实践方案)。
---
二、太空算力的散热实践案例
| 技术方案 | 应用场景 | 效能提升 | 来源 |
|--------------------|--------------------------|----------------------------------|--------------|
| 高发射率辐射涂层 | 卫星表面 | 散热效率达90%以上 | |
| 凸字型铜片PCB | 高功率芯片散热 | 热传导效率提升55倍 | |
| 导热管+周期传感器 | 变压器过热保护 | 实现秒级精准温控 | |
| 星载液冷系统 | 英伟达H100卫星(2025) | 支持千兆瓦级数据中心散热需求 | 行业动态 |
> 注:Starcloud公司计划2025年8月发射的H100卫星将验证液冷+辐射散热的混合方案。
---
三、对比地面数据中心的优势
1. 能源成本优化
太空太阳能强度为地面5-14倍,可支撑大功率散热系统运行,综合能耗比地面数据中心低40%以上(抵消散热系统能耗后仍具优势)。
2. 终极散热环境
宇宙背景温度接近-270°C,为散热提供终极冷源。通过合理设计辐射面积,卫星散热效率远超地面风冷/液冷极限。
---
四、当前挑战与应对
1. 技术瓶颈
- 解决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如分离式散热舱)、相变材料储热(应对日照间歇期)。
2. 成本问题
- 趋势:火箭发射成本已降至$1,500/kg(SpaceX),散热系统占卫星重量比从20%降至7%(OKI技术)。
---
结论
“太空无法散热”是过时认知。热辐射主导+新型材料/结构设计已突破真空散热瓶颈,日本OKI的55倍效率提升方案及星载液冷技术实践,证明太空算力散热可行性。随着商业航天成本下降,该方向将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关键战场。
> 更多技术细节可参考:
> \- 日本OKI散热PCB技术
> \- 太空散热工程实践讨论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上一页
1
下一页
前往
页
确定要分配的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