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
登录注册
铂力特2022年报交流电话会纪要
韭菜供销社
躺平的老韭菜
2023-06-06 22:50:59

S铂力特(sh688333)S2022年报交流电话会纪要

总结:
1、公司整体的定位是全球化、国际化。公司的战略是用金属3D打印对制造业传统的金属材料加工的方式进行优化升级甚至取代,多年来主要考虑做得出和用得起两方面。
2、粉体是关键,一是丰富应用场景,二是降成本。钛粉空间比高温合金大。粉体难度大,公司希望设计新材料,构建金属3D打印专有的材料体系。
3、3D打印零件的力学性能和锻件相当,远好于铸造件,这是全球的共识。
4、尽管不同型号研制周期和推动力度不同,但对3D打印整体的使用趋势越来越多。
5、航天的锻铸件十三五一年200亿市场空间,公司希望3D打印替代30%-40%,未来目标是40%-50%。
6、订单中期调整对公司没有太大的影响,公司一直在增长。设备和打印服务也都在增长。
7、在未来几年内,整个军工产业链的增速预计将保持较高水平,各个行业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
8、公司一直追求一个合理的毛利,会让利客户,也会努力降本,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工艺方案等方面来实现。

一、2022年经营情况:
2022年,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9.18亿元,同比增长66.32%,毛利为54.55%,归母净利润是7949.88万元。3D打印设备配件及技术服务的营收约为4.18亿元,占营收的占比是45.54%,毛利率51.17%;3D打印定制化产品及其服务的营收是4.6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50.94%,毛利是58.64%。
截至22年底,公司员工人数1400余人,研发人员占30%以上,拥有增材制造装备340余台,相关分析检测装备90余台,是国内最大的金属增材制造产业化基地。公司已与1600余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参与支持国家多个重点型号建设。公司2022年发布的BLTS1000设备不仅实现了1200x600x1500毫米的超大尺寸成型,还突破多激光一致性控制、多激光同步扫描、流程稳定性控制等多个技术难点,成为了国内外首次实现16激光同步扫描的大尺寸设果设备,有效提升了成型效率。

二、战略规划:
公司从成立至今12年坚持做一件事:持续在金属3D打印领域技术上攻坚克难,一是做得出,从材料、装备、工艺、方案在技术上不断地突破;二是用得起,主要是考虑整个产品的适应性、一致性、经济性,让更多的行业尤其是更多的用到金属零部件的行业都能用得起3D打印。
国内的战略是要用金属打印对制造业传统的金属材料加工的方式进行优化升级甚至一些取代。

三、Q&A:
Q:公司业务从粉体、设备到打印,打印粉末的品类性能、产能与产量,自用以及未来可能的外销,跟国内外的同行相比较,目前的状态怎么样?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A:设计新材料,构建金属3D打印专有的材料体系是公司十几年的一个想法。
粉末在3D打印里是难度最大的,投入资金最大的。公司最早是做打印服务,也做设备自用,后来产业需求多了,设备开始对外销售。3D打印材料跟传统的材料不完全一样,有些可以直接借用,有些还不行,所以需要大量的材料研发工作,目前做的材料主要是钛合金和几种高温合金。3D打印需要有自己的材料体系,早期公司用的这些十来种的材料都是从传统的材料、传统的铸造锻造行业里边借鉴过来,种类还是太少,虽然公司现在能做大几十种合集,但是公司认为还是不太够。公司现在有实力去开发材料,这是特别烧钱的,比开发设备更要烧钱,难度很大。专有材料体系的构建还是为了更多的3D打印应用场景得以实现。
做钛合金粉末的初衷是公司能把它做到性价比最好,这也是公司十来年的积累和经验。公司早期是想只做核心设计,把专利拿在手里,授权委托生产找供应商来代工,但他们在成本控制方面,尤其是对钛合金这种特别适合3D打印的材料价格做不下来,公司有自己的技术储备希望把价格做下来。
要取代大铸件,如果价格下不来跟铸件就没法比,锻件也能取代,铸件接受度高一些。这几年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是钛合金锻铸件的取代。公司建了国内最大的钛合金粉末生产线,把成本做下来,丰富的材料的品类;高温合金有些材料要求比较苛刻,现有的材料供应商达不到要求,就没办法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一部分市场上要求不高能稳定供应的,就按照公司供应规范跟合作伙伴进行协作。铝合金也是这样。

Q:材料业务去年收入?
A:对外销售3000多万,因为大部分都自用。材料路线是基于新材料设计,一个是自己生产,第二是拿公司的知识产权和规范让别人代工。因为材料种类太多,不可能做太多的生产线,但他们做的不太好的公司来做。
对外销售的材料里边钛合金是主要的产品,高温合金也有但量可能未来没有钛合金大。公司做钛合金还有一个想法是陕西钛加工资源丰富,公司钛合金粉末瞄准的是全球市场,拿到绝对大的份额。从品质和成本来讲公司非常有信心。再加上公司这几年要对钛合金锻铸件进行替代,未来钛合金粉末会有很好的增长。公司四期项目里只是规划了一个车间试水,还不够,还有更大的规划,如果未来能实现对锻铸件大量替代,可能钛粉一年就能做几十个亿。公司自己的需求量比较大,对外卖肯定是增长,但是一年能增长说不太准。未来不远的几年,公司现有的产线和四期增加的一条产线可能都是远远不够,公司也在做进一步的探讨。

Q:从产能上来看,公司未来几年可能要扩现在3到4倍的产能,3D打印产业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导弹、飞机、发动机上未来从1到N的这个过程,3D打印向各个型号的渗透率的提升空间怎么展望?需求端怎么去满足?
A:现在基本上各个主机厂不管是航空、航天,在材料的发展战略方向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未来的材料就是复材和增材。金属可能主要就是增材,增材未来会是装备里主要的材料呈现形式。很多企业内部技术规划布局形成很重要的共识了。因为型号有研制周期,不同的型号推动的力度又不一样,但整体的趋势使用的越来越多。现在用量按照装备型号来讲还是不太够的。
前段美国发射了全3D打印火箭,国内的很多项目跟产品也在往那个方向做,是未来的必由之路,未来会是飞行器的主流技术,公司都都有参与。3D打印火箭代表了未来的一种走向与需求。天兵科技前段时间发射的火箭,框架是公司做的,发动机用的航天六院专门给商业航天配的85吨液氧煤油发动机,里边3D打印的零部件的重量占到了75%以上。去年航天六院7103厂一年整了100台,现在空天装备上、飞行器上大量使用复材和增材已经形成各个设计所的一种共识,所以量会非常大。3D打印航空上很适合,现在好多项目的报价是把3D打印、铸造、锻造等五六种路线来PK性能和成本,3D打印基本都胜出。

Q:远期或者25年,装备的3D打印渗透率能到多少?
A:目前对高温合金、钛合金来讲,在航空间这个市场来讲,3D打印的方案目前是又好又便宜的方案。所以从使用上来讲,谁不用谁就被动了,行业内已经有这种共识,所以这几年的渗透就决于厂家各自的型号的研制进度和安排状态。
另外,型号定型了不能改取决于以前的状态,现在用户的心态也在变化。现在很多客户,尤其是终端客户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共识,会根据目标进行修正。以后不单是在新的这个产品上,在一些老的产品升级改新都会有。3D打印可替代的空间很大,整个装备50%-70%都有金属部件,公司现在定的目标就是航天的锻铸件,十三五一年200亿,3D打印替代个30%-40%就是70-80亿。

Q:产能释放节奏展望?
A:两个维度。第一,实际上公司产能在持续增加,前端订单的需求一直增加;第二,从这几年增长来讲,整个全球3D打印行业发展良好,国内的3D打印客户场景需求强劲。所以公司目标是40%-50%(替代率)。

Q:公司的打印服务和科研院所自建的打印产能相比,优势在哪?另外从财务情况来讲,一方面是卖更多的设备,一方面是做更多的打印的服务,这两者如何平衡?
A:公司下游客户大部分本来就是公司的产品客户。第一类比如航空系统买一些设备用来做研究,做批生产不太现实,因为国家要求聚焦主业,把总装配调试做好,把零部件往外放,这是各个厂家改造的方向,所以航空企业上3D打印机基本都是做研究,做些快速反应,不会做大规模生产。第二类航天有一些重要项目不允许外包,只能买机器,这个也不存在竞争,它天然的条件就是保密要求比较高的,只能自己买机械自己做。第三种客户,重资产的运行是受到很大的限制,想做规模也上不来,就跟CNC一样外协出去的量比自己干的要多得多,3D打印也一样,会自己买一些,方便一些。
针对大规模的制造供应仍需要依赖供应链。国有企业的薪资总额和人员编制都受到限制,不可能为了制造某个零部件而无限制地增加投资。因此,对于公司的终端客户既是产品客户又是设备客户的问题,公司不担心,这只会越来越好,会更快推动这个行业发展。
另外,有一些设备客户在产品端和铂力特有一些竞争,公司也很开放地卖设备给他们。因为对于终端客户来说,每一家的供应不可能独家,需要多流水,这是管理上的要求,是硬性规定。因此,客户认为公司东西好,推荐给另一个供应商,反而可以最大化地鼓励客户的利益。

Q:下游很多个方向都在进行中期调整,原来预定、预期的订单规模有调整,传导到公司的话,现在订单趋势、影响是什么样的?包括设备和打印服务这一块,影响情况是不是会不太一样?
A:首先,公司客户很多,他们的订单数量有增有减,对公司影响不是很大。其次,3D打印行业的增速在经济形势不好,包括疫情三年的情况下并没有放缓,是因为它虽然是一个新技术,但是一个刚需型的技术,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好处。刚需型的技术就是即使经济形势再难,只要还有制造,企业优先还是要用这个技术。公司下游也是一样,即使各方面企业发展会有调整,但对于这样一个又便宜又好的技术,只要厂没倒闭,还在生产,他就会有旺盛的需求。调整对公司没有太大的影响,公司一直在增长。设备和打印服务也都在增长。

Q:从力学性能这个角度来看的话,3D打印也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公司后面会不会先替代一些强度不太高的,比如铸造件,然后再替代锻造件?或者说现在3D打印力学性能到底已经到了什么样的这种水平?
A:力学性能现在和锻件相当,远好于铸造件,这是全球的共识。

Q:是不是说基本能完全替代航天的铸造件、锻造件?
A:只要这个材料3D打印能做。因为3D打印不是万能的,它的材料体系太少,比如在某些需求下,3D打印没有合适的材料他就不能替代。但是只要这个零部件,按照性能的要求3D打印能做,目前来说3D打印还是最有竞争力的,又好又便宜。

Q:铂力特在深圳分公司有一个新的3C产品的低成本的项目,是否在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有一些应用出现?
A:公司认为在有金属零部件的地方都可能用到3D打印,航天方面推广小二十年才有现在局面。其实各行各业都有需求,需要3D打印行业的从业者和这些行业的需求者去碰撞。因此公司在深圳、上海都有研发中心,就是想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的行业集群特征和他们进行碰撞交流,看3D打印是否能给这些行业带来价值。这和公司前十几年在航空航天领域进行的碰撞是一样的,都是在推动。现在模具、压铸模、注塑模也是如此,进展都很顺利。
3D打印行业以前在航空领域推广来讲,最早只有铂力特在做,其他家都是等公司做了他们才去。如果公司要做增量,就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除了持续把航空航天的领域做大,还要在其他行业寻找机会,去卖设备、卖材料等等都可以。虽然铂力特一家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也在推动公司能做的。很多行业现在的新应用,都是公司和国内的各个行业的头部公司都有合作联系,也是希望在那里做一些东西,虽然有些项目签了保密协议不能讲,但公司是在不停熟悉其它行业,看看能做点什么。
公司17年就开始筹划,做了很多年,所以现在整体呈现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知名企业,对3D打印的了解越来越熟悉、深刻。当他们投了关注的力量,公司的团队再和他们进行匹配配合,这样就能激发出更多新的应用来带动行业的发展。公司在上海也是一样,围绕当地的产业集群去和他们深度交流,这可能需要花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把那些行业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就像航空航天领域一样。因为公司已经做了好几年了,所以陆续都会有一些好的呈现。

Q:关于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一个布局和战略情况呢?
A:海外铂力特整体的定位是全球化、国际化的。公司19年就启动了国际化,打印服务现在主要做航空航天,空客的供应商,其实早期和霍尼韦尔也有合作,但中美关系紧张之后,霍尼韦尔的项目都停了。公司和空客、日本尼康都有一些协作。因为高品质零件这一块有一些是公司的传统项目,从一几年开始就有一些国际上的合作。公司走国际化稍晚是因为中国装备要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公司是想把装备做到一定水准之后再进入国际市场。否则进入太早的话,他前期一定非常费钱、费精力,会把国内的事情耽误。公司一直到19年四季度才启动“出海”,但被疫情耽误了。但去年公司认为不能再等,又强势开启了海外的一些活动。目前公司的机器卖到日本、美国、德国、土耳其、俄罗斯等等这些地方,而且还在加强。另外,公司在德国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在法兰克福,直接插到德国的大本营。德国是SLM技术的发源地,因此公司在技术设备上也准备得比较充分。公司的钛粉一直有出口,设备这方面可能是相对业务形式上麻烦一点。材料的销售比较简单,因为材料买回去开包就用了,而装机调试培训的比较复杂,所以设备这一块可能会相对麻烦一点,这也是公司从去年开始到今年的一个核心工作,也就是海外业务的延伸。

Q:软件的自主可控的情况?比方说控制打印过程中生成支撑,这些好像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壁垒,这个软件目前是自研吗?还有哪些软件在3D打印中应用是比较关键的?
A:3D打印软件里边比较关键的有一个软件并不是支撑软件。支撑软件在不同行业里不一样,有的行业并不需要支撑,因为支撑是和零部件有关系,有些行业零件复杂,就需要支撑。国内外都有人在做,但还是要看行业,所以公司做的是普适性比较强的,叫工艺规划软件,公司叫BP,公司前段刚发了2.0版,目前公司的BP应该是世界上功能最强大、最先进的,它的切片速度、打印效率已经超过了比利时的玛瑞斯。玛瑞斯曾经是公司的供应商,为公司定制软件,但效率太低了,跟不上公司的节奏,于是公司就自己开发。总的来说,工艺规划软件是所有零件都需要,但支撑软件是有的零件需要,有的零件不需要,所以公司目前先做了一个共性最大的BP。
另外未来有些定制化的支撑软件公司也正在开发,年底会推出一个新版本在行业内推广。最核心的AP软件公司现在全部是自行研发的,除非客户指明需要比利时的那款软件公司才会使用,但是现在基本用过比利时软件的客户也都替换为公司自行研发的软件了。公司的软件切片快、打印快,过往大量的工艺沉淀积累使得公司的软件目前可谓为最好用的。机器控制软件的话也无需多提,肯定是自行研发的。
其次,虽然没有太多宣传,但公司软件团队应该是行业内做软件开发团队中规模最大的,有近七八十个人,并且公司17年就开始研发生产管理系统、未来无人产线等基本软件。但是这个整个行业目前还未有太多拥有适配的大规模机群的客户,所以公司研发的这些软件都还是自用为主,现在还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产品去宣传和销售。但开始有些有百十台机器的客户,公司就会逐渐给客户部署这些软件,未来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目前从行业整体客观来讲,公司的软件是最有优势的,客户方也认证这一点。

Q:对于公司生产的这些典型零部件,未来批量生产之后是否会产生规模效应,工艺改进并且降低成本,使得未来毛利率提升呢?
A:肯定会有。降本增效是企业的持续性工作,各部门每年都有自己的改进提升计划,从生产各个环节进行整改,努力提升整体收益。

Q:整体毛率未来还是有一个上升的趋势?或者也不一定?
A:公司一直追求的是一个合理的毛利,所以在市场上公司从来不打价格战。虽然说3D打印这个行业挺热火朝天的,但目前来讲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规模还不够大场景仍不够丰富。现在航空航天这一场景,公司跟传统加工相比有优势,但是在其他的方面比如民品来讲,面临的价格需求更低优势就不明显。所以毛利率跟当下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关。它是可以提高的,但公司也不是盲目追求一个高目标,而是它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也就是让3D打印的销量规模提高、场景更加丰富。
因为目前铂力特自身的规模、行业规模都离公司这个设想的规模还差得远,公司首先要增强下游的用户对于3D打印产品的信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目前公司毛利方面的举措是降低成本的同时让利给客户,来提高客户粘性和产量规模。比如近两年航空航天场景公司推进的很好,通过措施降本之后公司再把利润空间让给客户。之后客户就会觉得3D打印产品又好又便宜,于是进一步扩大订单增加产品,慢慢的客户就形成粘性了。

Q:公司整体毛利率可能还是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一个水平,但是公司价格降下去时候反倒会迎来量的爆发?
A:对,但同时公司也在努力的优化成本,公司当然希望能在提高毛利的同时还能给客户让利,所以要更加在降本上下功夫。

Q:对于同一个零部件就公司成本每年大概能下降多少?有没有大致的一个下降速度的数据?
A:这个速度跟产品结构有关系,有一些产品可能空间不大,但有一些产品通过前端设计等各方面优化还是能下降比较多,不能一概而论。

Q:因为现在民品领域降成本还是比较关键,就民品领域的话降成本空间还大不大?
A:还有空间。确实一些途径,但可能需要到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制造成本中弹性比较大的两方面一个是材料的费用,另一个是打印的费用,其他水电场地人工属于较为固定的成本。
材料费用方面,比方说现在民品主要用的钛合金、铝合金、钢材料成本确实是可以下降很多,但目前的材料厂商比较难做到。因为大规模的熔炼冶炼,再加上目前的钢厂做粉又需要气体,所以这块成本存在很大的弹性,大型的冶炼厂、钢厂的加入可以使得目前的材料价格大幅下降。比如铝合金可以下降到80元,不锈钢粉现在100元左右可以下降到50元以内。大型厂家的加入可以使得价格大幅下降,但目前整体需求量太小,这类大型厂家还看不上公司的订单。
装备成本也可以下降,例如装配性价比更高效率更高的装备,比如进口光学器件的国产化、更优化的打印策略。打印策略方面除了硬件本身,BP软件也可以再度提升打印效率,使得软硬件的综合提升打印效率。同样的投资下如果设备效率能翻一番,相当于成本减少了一半、产出提高、占地面积缩小,所以成本下降还具备系统性。
现在公司讨论打印效率这方面的衡量,不太倾向于有几台设备这类指标,而是衡量有多少个光。未来生产型的公司如果需要衡量产能,而非公司现在计算的机器数量,机器增加但没有提高打印效率其实也还是没有产出的。博瑞科在多光这方面说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最早推多光也是公司。微光这方面公司也做了一些布局,在北京投资了一个项目。公司判断未来提升设备效率,就是要思考如何让单位面积内相同的成本投资增加更多的光源数。所以未来提高打印效率降低成本是有发展路径的,但是需要行业上下游所有人一起努力。

Q:公司三期、四期产能建设进度如何?包括产能在投产之前公司这两年的新增订单该如何去满足?
A:三、四期目前有两块地在建设中,今年还会有几块地开始建设。这两年的新增订单的话,公司在渭南、泰兴都有厂房,除此之外还可以租厂房。3D打印对场地使用的要求不高,带空调的标准厂房即可,机器公司也是自行生产。西安周边的空厂房还是挺多的,租赁空厂房过渡一年左右都是没问题的。只要有订单,员工就有干劲生产,场地方面无大碍。

Q:现在订单基本处于做不过来的状态,如果产能够满足的话每年翻倍也有可能?
A:希望越来越好。

Q:3D打印这个行业的进步核心很大程度来自于设备进步。未来趋势一个是设备的大型化,一个是多激光数。但现在公司设备已经很大了达到一千,再往后发展公司的设备是朝哪个方向进行发展?设备大型化是不是也有天花板?也不是大型化越大越好,激光数越多越好?
A:非常对。任何一个装备都有边界,可能是技术边界也可能是成本边界。有时候装备升级到最后不划算了就失去意义了,也就不继续了。铂力特的装备的发展路径就是紧紧围绕需求、产品。公司每一款设备都是针对产品需求、生产模式需求来设计的,公司设计生产之后其他家也会模仿公司的型号来生产。实际上公司现在已经不把尺寸作为核心能力,因为再大的尺寸也能做,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需求。目前我对团队的要求是除了客户有需求之外,公司也需要再度评估这个需求是否存在共性,如果存在共性的话那公司就会针对性的设计生产、形成标准机型。如果没有共性的话,则会提高研发成本,设计生产后变成非标机型提高价格出售。目前公司的装备在尺寸方面也不太去主动提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装备生产的各个方面是个能力,做2米做3米都能做,但是最后这个装备做出来是否合算是要研讨的,就是做是能做出来,但它有很多的后续问题需要去探讨。而公司现在更关注的装备的能力就是单位单光束的投资跟单光束的产出,就是光束能力,除了光以外的其它东西其实都不太产出,只有光在参与堆材,所以单光的成本跟单光的产出是公司最关注的,围绕这个我们的这个技术架构都在发生变化。
现在很多人在追求做大,但是大不代表能力,多大都能做。关键是能不能让客户挣到钱,能不能让买我们设备的客户有收益,在客户用公司设备的时候,他能轻松的在竞争中获胜,这是公司关注的问题。本身公司前端有几百台的打印服务,每天都在考虑投下去这些设备是否合适、是否会亏钱,买公司设备的客户也会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装备的发展方向是如何降本,如何提效,如何让每平方米的厂房产出更多,现在已经不太讲究说做大了。大对公司来讲已经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东西,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在让单位每平方米的产出更高,每平方米的投资更低,这个才是装备发展的方向,不是大,需要多大都可以做,挣到钱才算是有意义。

Q:如果从盈利的角度来看,设备越大,可能单价越高,盈利也就越高。往未来看,尺寸不变,怎么体现在单位的盈利或者收入上?
A:只要符合售价设计就可以了。同样一个设备,同样一个尺寸,我一年干300件活,竞品一年干100件活,那肯定卖的比他贵。

Q:公司有一个出海的动作,公司在国内不管是设备还是服务都是属于最好的那一个,但如果和海外的GE等老牌公司相比,大概属于怎么样的一个位置?
A:现在对于国外平台来讲,他们在国内的销售已经萎缩到没有,从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来讲,公司不比他差。这也是为什么公司当时没有特别早的去做出海是的一个原因,要先在中国干过你,再到你家门口,否则要付多大的代价去开拓这个市场,所以那时时机不成熟。
现在基本上海外品牌在国内的销量都没有了,像solution这几家都把公司撤了,只剩个办事处,以后售后都是问题,这就证明他们在整个产品端在市场上已经没有太多竞争力了。
现在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品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认可度,对中国产品的偏见,就是中国的东西人家信任不信任,并不是产品本身,产品本身已经不存在问题,如何去扭转他的观念,就是你中国的东西还能反销到我欧美,而且在这么先进的领域,是所有中国出海的厂家都要发大力气去解决的。

Q:大规模生产的时候,3D打印的成本可能高于传统的铸造,这个怎么看?
A:看材料,就目前来讲,钛合金、高温合金在成本上是有优势的。下一步,钢和铝合金这种基础材料用量比较大,如果说这些大的企业他们愿意来做这个东西,能把材料的价格做到跟现在的棒材、板材的同等材料的价格一样,就是几十块钱这样一个水平,那最后算下来,3D打印未必都是贵的。可能有一些结构的产品3D打印是便宜的,但是另外有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产品,传统的铸造是更便宜的。

Q:在导弹和飞机这两个领域,渗透率提升还有多少空间?从轻量性指标和成本可行性方面来分析一下。
A:才刚刚开始,科普才做完,就剩空间了。

Q:最终的渗透率可能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A:看它的结构设计,它在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都有不同的考虑,反正用金属的地方增材的可能性都比较大。增材跟复材未来是航空航天制造的主流技术,在金属材料加工里边,它一定是占大头的。但有些特殊件,比如说轴之类的,没必要增材,棒子是最合适、最便宜的,再比如说盘都是实心的,那肯定粉末冶金跟锻造是最适合的,永远别想去替换它,所以有些件是永远也替换不了的,有些件它天然的特征就适合替换。

Q:3D打印之前的产业发展是低于大家预期的,现在3DP也发展的不是很好,想请教是什么原因?
A:3DP这个东西大家觉得它挺便宜的,实际上它是粉末冶金范畴,3D打印这个环节只不过是给它赋了个形,后端烧结都是原有粉末冶金领域的一些东西,所以尤其是整体算下来的成本,到底是不是比SLM要低,公司自己有团队在做这个方面的事情,17-18年还提到要不要做这方面的装备,我都不让做,就是它有很多天然的问题。
对于常规的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来讲,要么性能致密度高,要么好看,这个技术因为不好看,致密度又不高,而且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未必就是最低,打印感觉是快,但是废品率以及整个中间移动过程当中的破损率都很高,而且工艺验证的周期很长,对螺纹的均匀性要求也很高,它整个流程的工艺复杂性是高于SLM的,在整个成本控制,包括外观的精度、光洁度以及内部的质量上,我觉得它都是有挑战的,所以这么多年搞粉末冶金的人都没有切入到去做这个事,都是搞塑料的人在搞3DP。
每个技术都有它适用的场景,我觉得它的场景在粉末冶金领域就是这种脆性材料、异性材料,原来用模具做的,现在有些特殊场合模具复杂性不够,需要用3D构形然后再烧。但是如果在传统的铝合金、钛合金、钢这些目前SLM很擅长的领域,我觉得他竞争不过SLM。在粉末冶金领域,它擅长的就是烧结成型,非直接融化成型,能解决脆性材料开裂的问题,可能这一块是它的方向。
3DP在成型方面没什么工艺难度,门槛很低,它的核心就是粉末冶金后端的烧结、收缩、变形、尺寸控制、开裂、一致性,以及大规模工业生产如何能保证等等,这是它非常大的挑战。公司也在在看他们这个行业往哪个方向走。目前就SLM能做的领域里边,中国这帮搞SLM的把这些东西都做得又好又便宜,3DP可能比较难一些。
3DP在国外为什么流行?因为国外的机器卖的很贵,一台机器卖国内好几台,对于3DP来说,不管性能好不好,因为便宜,所以它有很大的粉丝市场。但是在中国为什么很难受,因为SLM已经很又好又便宜了,可能比3DP还便宜。
我觉得3DP未来有作为的地方是在传统粉末冶金领域,比如齿轮刀具行业,但常规的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我觉得它没有太大的优势。

Q:现在市场上AI比较火,3D打印需要建模,AI在建模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有没有这方面的一个探讨或者研究?
A:我们主要研究产品的制造端,产品设计这一块,目前来讲我们只是用现成的工具去做,还没有规划去开发这个设计,因为各行各业都有他自己的研发设计人员,我们在设计端只是用现有的商用软件来实现产品的设计。关于AI建模,我们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规划。

Q:DM在宝马拿到订单后,有关于国内航空航天3D打印的应用,公司有没有预期?
A:3D打印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早期主要是零星尝试性的使用,随着使用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以及3D打印在质量和价格上的优势,应用会逐步放大。具体的应用进度取决于各个型号的研制阶段,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方便透露。

Q:某一些标杆型号的大范围应用能对公司的营收产生一个比较明显的拉动吗?
A:会有影响,但具体程度取决于渗透率和市场空间等因素。

Q:关于静态聚焦和动态聚焦这两种3D打印技术路线,未来发展如何?
A:铂力特以静态聚焦为主。航空航天领域很少使用动态聚焦,因为它的稳定性和质量不能保证。静态聚焦在航空航天领域更受欢迎。动态聚焦在品质要求不高的领域可能有应用。

Q:国内关于振镜电子元器件的研发进展如何?
A:国内有一些企业在研发振镜电子元器件,质量已经不比进口的差。在某些场景下已经开始替代进口元器件。但客户接受度和国际品牌影响力仍有差距。

Q:铂力特设备中有多少采用国产振镜电子元器件?
A:从去年到现在,大概已经有一两百套设备使用国产振镜电子元器件。

Q:公司是否有关于打印制品后续工序的延伸布局规划?
A:公司已经具备从设计到成品的完整产品线,包括热处理、热冷静压、无损检测、CNC等后续工序。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交付毛坯或成品。

Q:军工产业链的配套环节面临终端客户的价格压力,客户是否有降低成本的要求?未来两三年的成长展望如何?
A:公司积极帮助客户降低成本,作为降成本的急先锋。我们的降成本策略并不是牺牲自身毛利,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工艺方案等方面来实现。铂力特在全球经济产业打印领域具有特色,拥有全技术创新体系,可以对客户的零件进行全流程分析,为客户制定降成本方案。这种方式在许多项目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双赢。
在未来一年甚至几年内,各个行业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整个军工产业链的增速预计将保持较高水平。无论是材料方面、设备方面还是服务方面,未来几年的发展都值得期待。S铂力特(sh688333)S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铂力特
工分
2.2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