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星闪这项技术,元宇宙、万物互联都是瞎扯了。高鸿股份估计得有多少个涨停板?大家好好数数吧???
正如前文所说,随着汽车的“新四化”、智能穿戴及物联网市场的快速扩张,以及智能制造带来的海量数据通信需求,短距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正来到新的拐点。
传统技术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瓶颈,而业内对于新的优质短距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已经极为迫切。
比如在我们熟悉的车载场景中,今天的智能汽车的属性已经远超单纯的驾驶工具,一系列智能化体验升级背后,是各类电子元器件的数倍、数十倍、数百倍提升。
而这些车内通信元器件对于通信技术在时延、安全性、可靠性、抗干扰以及海量连接等方面的能力都有着极高要求。
比如车载主动降噪场景,就要求端到端时延在“百微秒”级别,而现有无线短距技术的时延在几十毫秒量级,这之间存在2-3个数量级差距,并非单纯提升现有技术性能可以很好解决的。
在智能终端方面,多设备协同能力已经成为科技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但多设备协同要保证多设备的高精度同步和毫秒级低时延,同时兼顾高速率大数据量的音视频传输和小数据低速率的业务控制,还要考虑多设备之间干扰规避。
这一系列复杂的要求,是传统的短距无线通信技术都无法很好胜任的。
而在如今大火的元宇宙场景中,随着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成熟,VR“上云”已经成为大趋势,有线VR开始向无线VR转变,而传统的短距无线通信技术,在传输时延、可靠性上都已无法满足VR游戏的要求,通信技术开始成为游戏体验的“瓶颈”。
这些痛点不仅存在于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当我们把目光看向产业,在智能制造转型的大背景下,工厂设备“从有线转向无线”已经成为大趋势。但现有无线短距技术在时延方面约为数十毫秒,在多节点密集组网场景下很难兼顾高速率和确定性的服务质量。
可以看到,包括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能家居以及智能制造在内的多应用领域在低时延、高可靠、精同步、高速率、多并发、高信息安全和低功耗等方面都对无线短距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通信要求。
但传统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在速率和时延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异步和系统效率等问题也导致其无法满足相应场景的传输要求。
星闪技术在此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低时延、高并发、高可靠、抗干扰、精准同步正是星闪技术的核心优势特性。这些特性能够顺应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等产业在当下的新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星闪技术提供了SLB(SparkLink Basic,星闪基础接入技术)和SLE(Sparklink Low Energy,星闪低功耗接入技术)两种无线通信接口。
SLB接口主要负责高速率、高质量连接,更多应用于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等场景中,而SLE接口更适合低功耗轻量级连接,如各类智能穿戴产品都是很好的适用对象。
从特性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SLB模式可以支持900Mbps峰值传输速率、20微秒的空口时延,1微秒以内的同步精度,以及4096用户的接入,具备极强的应用适配性。
而SLE模式可以支持12Mbps峰值速率、双向空口时延250微秒、256用户接入,以及2mA以内的电流,可以说在功耗远低于传统短距无线通信技术的前提下,在性能上也实现了翻倍式提升。
并且令人兴奋的是,经过星闪联盟200多家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星闪1.0系列标准已于2021年底制定完成,1.0标准构建了基于星闪接入层、基础服务层和基础应用层在内的核心端到端架构,相关产品已进入实际量产研发。
而今天,星闪技术商业化进程,已经正式开启。
二、瞄准“人车家厂”四大场景,突破传统短距无线通信体验天花板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星闪联盟的思路是很清晰的,星闪技术的新特性,几乎都是围绕各场景应用中的核心痛点来设计,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相比传统短距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质变”,而非单纯的参数提升。
既然是质变,那它能够带来怎样的体验提升呢?
在此次星闪峰会上,我们能够看到基于星闪技术的各类新的应用已经被激发了出来,从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终端到智能制造。
星闪技术不是一项停留在实验室中的技术,而是真正具有了极强的产业实际应用价值,已经做出了成绩。